俯瞰两湖隧道风光村盾构工作井施工现场。工作井内,施工人员正进行钢筋绑扎,多台挖掘机展开基坑开挖施工
省博物馆和黄鹂路转盘交会处,一排高达8米的生态围挡,与绿意盎然的东湖路融为一体,一片静谧。
就在围挡内,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工地。
两湖隧道,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水底双层超大直径隧道。目前,两湖隧道(东湖段)已进入盾构工作井施工阶段。近日,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前往工地探访项目进展。
横贯武昌 世界规模最大城市水底双层隧道
两湖隧道工程,位于武昌中心城区南北向中轴线位置,总体呈南北走向,北接秦园路和东湖路,南连三环线,全长约19公里,贯穿东湖和南湖,以卓刀泉北路省卫健委门口为界,分为东湖段、南湖段。
“武汉市‘十三五’规划提出,加大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力度。”武汉市城投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,2015年开始,武汉市就启动了两湖隧道建设的研究工作,并多次组织专家咨询、方案优化以及穿越风景名胜区项目选址论证等工作,反复酝酿达4年之久。
根据建设方案,两湖隧道分上下两层,采取双层双向4车道设计,使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更高。工程引入了国内隧道建设王牌军上海隧道集团、中铁十四局,以及中铁十一局、中建三局、武汉市政集团、誉城千里等公司参与建设。其中,两湖隧道(东湖段)工程于2020年6月开工,预计2024年7月竣工。
四通八达 将大幅改善武昌区域交通
9月20日17:30,正值晚高峰,东湖路往水果湖隧道、街道口方向,堵得水泄不通。
业内人士表示,武昌片区受东湖、南湖、铁路走廊以及大批高校、大型企事业单位分隔,形成多个“封闭型”片区,南北向沟通不畅。为应对持续增长的交通压力,建设一条既能顺接过江交通、又能分担二环线压力的南北向交通干线迫在眉睫。
两湖隧道沿线依次设有秦园路、东湖路、水果湖、卓刀泉北路、文荟街、南湖大道、三环线共7处出入口,以及省博上下行车辆联络通道,平均间距为2.5公里,与长江公铁隧道、三环线等城市主要道路衔接,四通八达。
武汉市城投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,两湖隧道建成后,可有效缓解二环线在水果湖隧道、珞狮北路的拥堵常态,疏解三阳路隧道的过江交通,进一步分流长江二桥及长江隧道交通流。此外,作为新增的对外通道,将有效缓解武昌向南进出城方向(梅家山-武昌站)的交通压力,对改善水果湖地区、南湖地区进出难问题有着重大意义。
地质复杂 难度不亚于过江隧道
“不亚于过江隧道的建设难度。”负责南湖段设计的中交二公院设计团队负责人表示,两湖隧道整体建设条件复杂,地面分布有湖泊、高校、国家5A级风景区等,地下分布了岩溶强发育区、全断面硬岩区、软硬不均的复合地层等。盾构掘进过程中还需穿越地铁、下穿城市高架桥或铁路走廊等。这在同级别盾构隧道建设条件中,极其罕见。
9月20日,记者在两湖隧道(东湖段)工程一标段省博盾构井工作现场看到,工人正在安装底板、侧墙,为盾构机进场施工做准备。据悉,两湖隧道(东湖段)工程采用3台盾构机。盾构机直径14.5米,长130多米,将一节节吊装至工作井内,在井内完成拼装后进行作业。
武汉城投集团所属桥建集团两湖隧道(东湖段)工程一标段现场负责人李小波介绍,两湖隧道将建设国内最先进的智能工地控制中心,引入BIM、三维可视化技术和盾构云平台,实时掌握隧道及周边建筑物的监测数据,为盾构机加上“智能大脑”,实现智能掘进。
呵护“明珠” 施工执行最严苛环保标准
“在武汉众多城市湖泊中,东湖是最靓丽的一颗明珠,我们将尽最大努力呵护。”武汉城投集团公司负责人表示。
在两湖隧道(东湖段)工程二标段——风光村盾构井工地现场,竖立着一台智能环境监测设备,如果PM2.5数据超标,工地将启动自动喷淋设施。项目部还将工作区生活污水和平时的雨水进行收集,通过泵房统一排放到市政管道。
两湖隧道(东湖段)工程二标段项目部总工程师王峰介绍,两湖隧道工地执行严格的环保“七个百分百”标准:工地周边100%围挡,施工现场主要道路100%硬化,施工现场非作业区裸土100%覆盖,出入车辆100%冲洗,易起尘施工100%湿法作业,施工现场100%安装喷淋系统,开竣工和占道信息100%公示。
武汉城投集团所属桥建集团负责人表示,两湖隧道于武汉在建项目中率先引入了环境监理公司,全过程对项目的文明施工及环保落实情况进行监管,还建立了环境保护三级管理体系,明确各级环境保护管理职责,确保施工过程中各项污染防治得到有效落实,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。